一個簡單的道理:碗更大,才能裝下更多的水。優質項目落地,產業轉型升級,都需要更好的載體來承接,這樣才會形成強勁的輻射帶動效應。 市委、市政府早就意識到載體建設在推動產業集聚發展方面的優勢。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晉升“國家隊”,省級高新區即將去籌,同步開展國家級高新區申報工作,本身就是我市在構建產業載體上的重大成果。隨著高質量發展進程的加快,中德先進制造技術國際創新園、太倉港歐美高新技術產業園等特色載體又加快建設。 深化中德合作 ■中德創新園進入主體施工階段 20多臺大型設備有序運轉,300多名工人緊張忙綠。4月12日,記者來到中德先進制造技術國際創新園現場,看到的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在高新區的大力支持下和各參建單位的共同努力下,這一項目推進十分順利。”太倉婁城高新建設有限公司是中德先進制造技術國際創新園的建設單位,副總經理陶燕峰介紹,20幢標準廠房和8幢孵化器已經完成基礎施工,進入了主體施工階段,預計8月份所有廠房單體將結構封頂。 經過多年的接續努力,高新區集聚了280多家德資企業,德企年產值超過400億元,門楣上掛上了工信部“中德(太倉)中小企業合作示范區”和“中德(太倉)智能制造合作創新園”等獎牌。“踏上建設中德合作城市典范的征程,高新區必須創新打造特色載體,集聚更多的德企項目。”高新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基于這一擔當,他們著力打造中德先進制造技術國際創新園。 中德先進制造技術國際創新園總投資20億元,規劃占地面積318畝,總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其中標準廠房12幢,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孵化器平臺8幢,建筑面積3萬平方米。“這一項目設計與建設,充分融入綠色集約理念,建成后將與中德一期、二期形成占地900余畝、總建筑面積達40萬平方米的對德合作系列載體。”陶燕峰說,依托高新區高端裝備制造、汽車核心零部件制造等產業基礎,這里將大力引進國內外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企業及其研發機構,重點發展技術孵化、企業加速器、公共服務等高技術服務業,進而成為集智能制造、高端研發、實驗檢測、人才培訓、優良服務等為一體的中德國際創新合作示范基地。 ■歐美產業園完成主體鋼結構 腳手架林立,6幢標準廠房和1幢綜合樓蔚為壯觀。太倉港歐美高新技術產業園項目投資建設部李羿燃告訴記者,這一項目主體鋼結構已經完成,雨污水管道、綠化工程等已經進場,預計主體結構4月底全部完成,5月底整體結束,之后進入竣工驗收階段。 “港區是全市經濟發展的主戰場,集聚了一批央企、美企和世界500強企業,但缺少一個載體聚集美企、歐企。該產業園的建成將解決這一問題。”港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產業園位于港區疏港高速南、龍江路西,占地138畝,計劃新建標準廠房6棟、綜合樓1棟,總建筑面積約57072平方米,主要引進歐美精密機械企業。 載體不僅是一種硬環境,更是一種軟實力。“這一項目的廠房采用可以靈活分割的A、B兩種類型,A型2幢,每幢面積13882.79平方米;B型4幢,每幢面積6809.32平方米。”李羿燃介紹,這一園區建成后,可以集聚更多的歐美企業。標準廠房可幫助投資企業“拎包入住”,投資企業只需將設備運送至廠房內,安裝調試后即可快速實現投產運營,大大節省投資時間,提高投資效率。 載體建設是一項永不竣工的工程。走進新時代,我市載體建設必將頻出大手筆,內涵外延不斷拓展,有力推進高質量建設“兩地兩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