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腫瘤藥物研發外包服務中,中美冠科公司以其高新技術占據了一席之地。2008年成立的中美冠科生物技術(太倉)有限公司是中美冠科的主要基地,在冠科的業務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 2010年,戚亦寧加入中美冠科,擔任太倉公司總經理。此前20多年,他一直在生物醫藥領域工作,并在美國深造15年之久,有過研發經歷,也積累了管理運營經驗,這為他帶領冠科前進打下了良好基礎。 掌舵一家剛剛起步的公司,戚亦寧有自己的定位和方法。近幾年來,冠科在海外招聘了一批有著豐富經驗的高層次管理人員和技術專家,組建了一支穩定的高端人才團隊;完善了實驗室建設,擁有包括動物實驗室、體外生物實驗室、分析實驗室、化學室等在內的15000平方米的實驗設施,完全按照國外的軟硬件要求和標準開展實驗研究。目前,公司已經建立起領先的藥物研發機構應具備的組織架構、政策及流程,業務收入從2010年的3000萬元增至2014年的1.06億元。 作為總經理,戚亦寧并非完全把公司看成是提供服務獲取盈利的經濟組織,其定位更多的是腫瘤轉化醫學領域具備世界領先地位的平臺。“冠科不是進行簡單的、拼勞動力式的外包服務,而是為客戶提供具有技術含量、有重要價值的服務,可以幫助有知識產權的公司把事業做得更大。”戚亦寧說。 外包服務是冠科的主要業務,不過目前公司大多數業務來自美國等海外市場。戚亦寧告訴記者,國內業務近兩年來呈現增多趨勢,這是一個好的現象。同時,今年我國啟動藥品審批改革,讓戚亦寧看到了國內新藥研發的前景,他認為,接下來的幾年,中國的新藥研發將獲得大的發展。 事實上,冠科一直在助力國內藥企發展。中美冠科太倉公司的同一幢大樓里,有一家名為太倉冠科生物分析檢測有限公司的企業。戚亦寧介紹,生物分析檢測公司是中美冠科和太倉市政府聯合搭建的服務平臺,目的就是利用冠科的人才、設備和技術優勢,為周邊企業提供藥物代謝等方面專業優質的分析檢測服務。 除了冠科的任職外,戚亦寧還有很多頭銜,包括“江蘇省國際服務外包協會副會長”、“蘇州千人計劃專家聯合會理事兼生物醫藥委員會副主任”、“太倉市國際服務外包協會副會長”等。雖然這些身份意味著更加繁忙的工作,但戚亦寧認為,生物醫藥產業需要集聚效應,上下游合作可以推動共同發展,冠科愿意在帶動區域生物醫藥產業發展上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