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優化重大生產力布局,構建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系。 對于坐擁臨江沿滬雙重優勢的太倉而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既是自身加速發展的戰略機遇和必然選擇,也是正在不斷推進的重大實踐與不懈追求。尤其在新發展格局下,乘著蘇州市域一體化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太倉在區域協調發展中同謀共進,大有可為。 ■機遇疊加 深度融入一體化發展 太倉位于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等國家戰略的重要節點,又處于婁江科創文化走廊、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北向拓展帶雙軸交匯點,有著完備的現代產業體系和發達的交通物流體系。 回望過去十年,“軌道上的太倉”加速駛來。滬蘇通鐵路一期常態化運營,南沿江城際鐵路太倉段開始鋪軌,滬蘇通鐵路二期也已開工,蘇錫常城際鐵路與上海嘉閔線共站的太倉站工程穩步推進,9月底,滬渝蓉高鐵(北沿江高鐵)江蘇段開工動員會議召開,沿江臨滬的太倉又添一軌。至此,我市致力打造的“5+1”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全面由藍圖變為現實。 當前,我市正以深化黨建、規劃、交通、科創、產業、人才、生態、民生“八個同圈”建設為著力點,落實14個重點項目和14項重點活動兩大清單,率先推進昆太深度協同,全面融入蘇州市域一體化發展,服務長三角一體化更高質量發展。以產業為例,目前,太倉市科技產業園已引進昆太產業合作項目42個、人才合作項目20個,產值超200億元。昆太兩地“2+6+X”產業體系與“3+3”產業體系將在昆太協同發展區中交融共生。 ■向海圖強 加速港產城融合發展 金秋十月,太倉港繁忙如常。遠洋巨輪踏浪而來,岸吊起落裝卸不停。一條更大容量、更快速度、更低成本的綠色物貿通道正從太倉港向長三角、向更廣袤的世界延伸。 不久前,全球航運權威媒體——《勞氏日報》公布了2021年度全球100大集裝箱港口排行榜,太倉港穩居第25位。十年來,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北翼集裝箱干線港的太倉港搶抓機遇,推進“滬太同港”,開辟周邊企業貨物經太倉港轉運進入上海港的綠色通道,成立上海港太倉服務中心、上海港空箱中心太倉港分中心等機構,加速投運碼頭泊位,開辟加密航線航班,給長江經濟帶、長三角外貿企業架設了一條通向世界的通道。 作為國家級開發區的太倉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勇當以港強市主力軍,推進港產城一體化發展,依托港口,向海圖強,做大做強央企、歐美企業、世界500強企業三大特色企業集群,推進臨江工業、物貿經濟雙雙進入千億級軌道。 ■“城市未來” 婁江新城強勢崛起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 婁江新城處于婁江創新廊和虹橋北向拓展帶的交匯點上,是蘇州市域一體化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格局的落腳點之一。作為婁江新城核心區域,科教創新區“兩谷一港”科創孵化體系已經形態初顯。 比如,太倉正在重點打造的32萬平方米太倉智匯谷科創園,園區以大學為驅動,產學研合作為特色,智能終端企業為引領,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為重點,加速奔向建成智能經濟科創高地、產業服務配套領跑區和國際創新社區示范區的目標定位,計劃于明年12月竣工。 資源變量帶來了更多創新增量。在婁江新城的版圖上,與西部科教創新區遙遙相對,北部智能制造區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裝備以及生物醫藥等五大主導產業,最終通過北京新路連接主城區產業園,全力構筑產業發展新動能。 十年是時間的標尺,也是發展的刻度,更是奮進的腳步。太倉高質量發展的藍圖越來越清晰,多重戰略機遇在此疊加匯聚。太倉正在以“志在萬里”的廣闊胸襟,積蓄更多的發展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