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CCTV-1央視綜合頻道《朝聞天下》欄目圍繞《著力發展優質品種 促糧食穩產提質》,點贊太倉重點推廣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9月10日,CCTV-13央視新聞頻道《特別節目》——《舌尖上的豐收|稻花香里說豐年 一粒米的循環種養之旅》,來到城廂鎮東林村,探索“一片田、一根草、一頭羊、一袋肥”的現代農牧循環模式成功的奧秘。 近日,央視黃金欄目連續聚焦太倉,點贊我市探索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實現農村增綠、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生態循環農業的東林模式 走進城廂鎮東林村合作農場,隨處可見一幅欣欣向榮的鄉村振興畫卷。 10余年來,東林村積極探索實踐“稻麥生產-秸稈收集利用-規模養殖-糞污肥料化-稻麥生產”生態循環產業鏈,形成了“一片田、一根草、一頭羊、一袋肥”的現代農牧循環模式,闖出了一條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成功獲評2021年全國農業綠色發展典型案例。 目前,東林村綠色高質水稻、小麥總產量突破2000噸,每年向社會提供優質羊肉250噸。同時,通過消納報廢秸稈、畜禽糞污生產有機肥3000噸,每年可節約青貯飼料種植面積約6000畝、節省化肥用量約30%。此外,東林村加快農旅融合發展,建設味稻公園、觀光小火車、幸福河湖群等項目。記者了解到,該村先后搭建了六大農業發展平臺、13個農業經營項目,2021年村集體資產總額達2.59億元。 在循環農業發展過程中,我市堅持“片區化”理念,打破村域、鎮域界限,將東林“循環農業”模式復制推廣到周邊村,實現循環農業面上的擴覆,年內水稻種植規模預計達5000畝以上,爭取未來2~3年達1萬畝以上。 據了解,我市加快永豐村農漁循環產業體系建設,建立糧食生產與水產養殖生態循環農業試點。同時,探索雅鹿村蔬菜種植循環農業新業態,實現循環農業內涵上的拓展,持續提升農業特色化發展水平。 ■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的太倉樣板 今年,我市按照蘇州提出的“著力打造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新時代魚米之鄉蘇州樣板”工作目標,全力推進鄉村振興各項重點工作。在產業發展上,進一步豐富鄉村產業的內涵,持續夯實農田生產基礎、創新集體經濟增收業態、加快富民強村載體項目建設、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等,全力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的太倉樣板。 目前,我市高標準農田純耕地面積23.54萬畝,實現動態全覆蓋。建成區域性全程機械化+綜合農事服務中心30個,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8%。“藏糧于地”戰略的落實到位,夯實了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基礎。而依托村級集體合作農場,一向是太倉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一大特色。2021年,我市村集體合作社實現總收入6.24億元,其中經營收入達5.22億元。今后,我市將持續通過夯實農田生產基礎、加快發展合作農場、深挖農業增收潛力等一些列措施,力促村集體收入持續增長。 同時,結合正在推進的國土空間全域整治,加大對低效村級工業用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的清理騰退,引導村集體通過村集體投資、抱團平臺統一操作、政府承租方式,參與產業載體、教育、衛生、養老等公共項目開發,年內建成村級抱團發展載體面積14萬平方米,確保村均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增幅達6%以上。目前,我市建立集體經濟聯合抱團發展平臺27個,開發載體項目34個,年增加村級收益超8000萬元。 近年來,我市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大力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近日,2022太倉市鄉村旅游重點項目開工開業活動在沙溪鎮香塘村舉行,現場簽約和開工開業項目共30個,總投資91億元。我市正打造東部江海文化主題村落、西部濕地漁農文化體驗片區、北部古鎮文創IP體驗環線和中部親子農耕休閑體驗集聚帶的農文旅業態布局。未來,我市還將豐富冰雪運動、馬術運動、電競賽事等特色運動產品,增加體育競技、社交娛樂旅游線路,著力構建農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