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婷婷69/天天操天天操天天/成人免费**/国精产品99永久一区一区

                         T

首頁 » 本地新聞 » 正文

璜涇 做強產業夯實鄉村振興之基

  • 發布時間:2020-3-19 17:28:20

   陽春三月,長江之尾、城市之邊的綠色明珠——璜涇鎮到處是春耕春種的忙碌景象。農業園區80畝寬體大棚閃耀現代農業的科技之光,連片的高標準農田綠意盎然、生機勃勃。疫情防控期間,新鮮蔬菜、“璜涇大米”從這里源源不斷地運送到城區,支援著廣大市民的餐桌。

  璜涇,遠離繁華,但就是這樣的區位劣勢給了這個江南小鎮清新的空氣、肥沃的土壤以及連片的耕地,這里不僅機杼聲聲、絲竹繞梁,更有萬畝高標準農田、現代化設施大棚、美麗的“幸運花海”,是一片現代化耕作技術下的魚米之鄉。

  去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聯合公布了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蘇州僅有璜涇鎮上榜。優質稻米、生態特色農業和休閑農業等主導產業,正推動璜涇農業快速提檔升級。如今,璜涇鎮正加緊步伐,向著“農業基礎設施完善、產業聚集發展、產業融合緊密、利益聯結共享、配套服務完善、組織管理高效、示范作用顯著”的目標,打造更高標準的農業產業強鎮。

  強在規模

  規;l展推動農業增值增效

  發展現代農業是農業提升的必經之路,但要想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沒有規模農業做基礎是不可行的。璜涇鎮北部、346國道南側,數萬畝連成片的高標準農田,環繞著幾個村莊的民居、道路、河流,構成了一幅美輪美奐的鄉野畫卷。這片數萬畝的現代農業園,是璜涇鎮發展現代農業的主陣地。

  農業發展形成規;,需要對土地進行規模整合,做到技術、資金、信息等農業要素的集約。在這些農業發展要素中,土地的規模整合是重中之重。璜涇鎮永久基本農田面積5.62萬畝,土地流轉面積5.2萬畝,流轉率達到92.5%,其中,流轉到村集體經濟組織面積4.3萬畝,占流轉土地的比重為82.7%。高流轉率給璜涇農業規;l展奠定基礎,最大程度降低其他要素成本,在經濟的平衡點上使得規模集約效益達到最佳。

  2008年,璜涇鎮集結了分屬雅鹿村、孟河村、楊漕村、孫橋村的1.5萬畝農田,規劃建設現代農業園,主要種植水稻和蔬菜,打造集展示、采摘、直銷于一體的觀光農業產業鏈,走出一條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多年來,通過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蘇州以及太倉試點項目,農業園累計投入6億多元資金,建成1.3萬畝高標準農田和2000畝精品林果區、特色蔬菜區和設施農業。而璜涇全鎮已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萬多畝,占比80%。

  去年,璜涇鎮啟動實施太倉規模最大的“菜籃子”工程,以現代農業園為主陣地,總規模4800多畝,預計投資近4000萬元。作為全市最大規模的“菜籃子”工程基地,在提檔改造道路、溝渠等基礎設施的同時,產業園重點打造蔬菜智能化產業鏈,從蔬菜的全程機械化種植,到現代化冷鏈物流,再到尾菜循環利用,實現高標準、現代化的全新蔬菜種植運營模式,F代農業園已成為璜涇農業產業協調發展的展示窗口、高值高效農業規模化的實踐典型。

  農業園是璜涇農業規;l展的一個縮影。在璜涇鎮南部,一座新的璜涇雁月湖生態農業園區已經完成規劃,面積3.31萬畝,并獲得2018年蘇州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稱號。同時,該鎮正在實施的國家、省、蘇州市級農業農村發展試點項目超過20多個,各級財政投入建設資金1億多元,帶動各類社會主體投入資金近4億元,為全鎮農業產業規;、現代化轉型加快了前進的步伐。

  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基地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的集約發展,2018年璜涇鎮獲評蘇州市現代農業建設先進集體,2019年該鎮糧食總產量近2.6萬噸,蔬菜總產量 5萬多噸,建設高標準農田40765畝。

  正是產業的興旺,帶來了農民的增收。全鎮農林牧漁總產值4.97億元,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4.24萬元,比太倉全市平均水平高30%,鄉村富裕了,百姓口袋鼓起來了,才是產業強鎮建設的最終落腳點。

  強在創新

  全程機械化為產業提速提供強勁動力

  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支撐,在替代人力、節本增效、集成應用農業技術和推進規模經營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發展農業產業、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過程中,機械化為璜涇做強產業插上騰飛的翅膀。璜涇鎮大力推廣和引進農機新機具、新技術,使越來越多技術先進、操作簡單的農業機械出現在了田間地頭,以短板機具、高端產品、智能裝備為主攻方向,大力增加高效、節本、綠色、智能機械的有效供給,以技術創新為產業發展提速。

  在璜涇鎮農業園區,通過引進全套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裝備,工廠化育秧、科學田間管理以及機械化收割、烘干、碾米、包裝,從一粒谷到一粒米,園區能夠做到“璜涇大米”生產全程不落地。

  如果說糧食生產的全程機械化是璜涇農業機械化發展的1.0時代,那么提高蔬菜種植機械化水平成為璜涇農業機械化轉型的2.0樣板。在璜涇農業園區,起壟機、植保機、菠菜收獲機、蔬菜播種機、蔬菜耕整作畦機、翻耕機……種菜也開始“全副武裝”。2017年起,省農機管理局、財政廳聯合啟動實施“設施農業‘機器換人’工程”和“綠色環保農機裝備與技術示范應用工程”,太倉作為全省5處示范點之一,選擇在產業園的蔬菜生產基地先行先試。目前,璜涇鎮正借助“菜籃子”工程項目,以及新獲批的農業農村部產業強鎮示范建設項目,探索推進設施蔬菜的全程機械化。

  據介紹,設施蔬菜的全程機械化包括平整土地、起壟、播種、移栽、植保、收獲等“一條龍”服務,除了精巧、新功能的機械化,還需要大馬力機械的進場,以及登高收獲機械等。為了實現蔬菜種植機械化,璜涇新建的設施大棚全部為寬體大棚,大棚兩頭的柱子取消,棚高也從3米增至4米,便于大馬力機械進棚作業、掉頭。同時,壟寬也進一步加寬,寬的達到2.2米至2.4米,方便機械化作業。此外,設施大棚全部使用自動化升降、開閉設備,輕按開關,大棚的四壁、棚頂便可實現開合,用于通風、透光,便于蔬菜種植的自動化管理。

  璜涇探索推進設施蔬菜全程機械化,走在了蘇州全市前列,但璜涇更著眼長遠,在離農業園蔬菜大棚不遠處,建設尾菜廢棄物發酵罐處置技術項目,將農場的尾菜廢棄物全部經過高溫好氧發酵罐裝置進行無害化處理,使尾菜變成育苗的基質,再進入菜地種植蔬菜,實現“菜籃子”工程的綠色循環、高效集約、零排目標,助推地區農業綠色發展。

  璜涇鎮還與科研院所進行了深入合作,包括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上海農業機械化研究所和蘇州市農科院,都將璜涇作為農業機械化的“試驗田”,蘇州市農科院的研究人員還在這里建起了移動預冷新設備,為當地蔬菜產業鏈提升提供幫助。

  璜涇農業機械化發展并沒有止步,更創新地將機械化技術應用于林果種植領域。在七浦塘沿岸400畝林果基地,已經栽種翠冠梨、水蜜桃等果樹苗,沐浴春日陽光,充滿生機。與普通果園不同,這一果園從栽種到收獲將實現全程機械化,是全市首個林果生產機械化示范區,為璜涇農業機械化發展開辟了一片嶄新天地。

  強在融合

  三產融合撬動“美麗經濟”

  數年前,一張格;ê5恼掌t遍了太倉微信朋友圈,璜涇鄉村之美逐漸走進人們的視線。如今,在成片的高標準農田間穿過,一路往南,轉過幾個彎,便可以來到孟河村花木路,一片幾十畝的格;ㄌ镌诠諒澨幱橙胙酆煛2016年,璜涇鎮對吳家灣進行整體風貌提升改造,并利用一些閑置的民房進行設計、裝修、改造,以鮮花為主題,打造以“幸運花海”為主題的特色江南水鄉農村風光,既“建設美麗”又“經營美麗”,孟河村的“幸運花海”成為璜涇農旅融合的一個樣板。

  推動農旅融合發展,有利于農業轉型升級,加快農業新舊動能轉換,培育現代農業產業經濟,是實現農村產業興旺,進而振興鄉村的重要抓手。近年來,璜涇鎮不斷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將美麗鄉村建設成果轉化為“美麗經濟”,西興農業的版圖上,是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新局面。按照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的建設要求,璜涇鎮投入約2600萬元資金,打造集農業生產、農產加工、休閑觀光、農事體驗、文化傳承、農業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農業新產業,加速了三產融合速度,以“美麗經濟”啟動鄉村發展新引擎。

  發展鄉村旅游,推動三產融合,讓位列貧困村名單的孟河村,展現出一片現代鄉村的新貌。這顆冉冉升起的農旅新星,引來了上海、蘇州等地游客。目前,吳家灣農旅項目帶動了周邊近60名村民從事綠化養護、餐飲服務、衛生保潔等工作,富民效益集聚。

  而在周邊,圍繞著現代農業園這片生態田園,吳家灣的花海并不是唯一的農旅項目。紅色,是璜涇一抹獨特色彩,也是璜涇農旅發展的另一張閃亮名片。作為太倉第一個黨支部的所在地,璜涇鎮著力弘揚紅色文化精神,依托“紅色基因”發展紅色旅游,成功打造了以“太倉第一個黨支部紀念館”為核心的“楊漕——太倉紅色教育基地”。以互動式的體驗,抒寫一個生動的“紅色”楊漕,給體驗者再現當年楊漕的“紅色”歲月。

  如今,紅色文化、綠色田園交相輝映的特色農旅線路日臻完善,以農旅融合探尋鄉村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雅鹿村的休閑采摘、楊漕村的紅色旅游、孫橋村的原生態冬桃林,一村一品,各具特色,又相互協調,相得益彰。多個鄉村的農旅項目連點成線,讓游客可玩可歇,實則是璜涇鎮有意為之。當初璜涇鎮布局四村農田組成農業園,目的就是四村抱團、協同發展,實現從直銷到農旅融合的發展模式轉變,讓游客想來、來了有得玩、玩了能住下,提高農業附加值。

  目前,農業園已打造出“璜涇大米”“鹿楊果蔬”“孫家橋草莓”等9個品牌。這條“回”字形觀光帶,年均吸引游客30萬人次,村集體年均增收20萬元,戶均增收5000余元。

  強在人才

  打造三支隊伍為產業發展提供強支撐

  產業發展起來了,還需要人才來支撐。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現代農業,關鍵在人。必須培養造就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來解決農業發展中“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等核心問題。

  隨著近年來定制村干、新型職業農民等年輕血液充實到農業生產一線,建設一支新型的農業生產、管理隊伍時機越來越成熟。今后,這些年輕力量將是璜涇鎮講述“農業有奔頭”“田野有希望”的閃亮主角。璜涇鎮著眼長遠,重點打造三支隊伍。首當其沖的就是建設一支新型生產隊伍,農機買回來了,不懂操作,農業機械化工程就變成面子工程,推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農機人才隊伍的建設至關重要。如今,璜涇擁有大量年輕農機技術人員儲備,給農業現代化發展奠定了堅實人才基礎。

  大力投入現代化的生產設施改造,還需要進一步挖掘設施的利用空間,提高使用效益,甚至服務周邊農事生產,這就需要培養第二支隊伍——社會化服務隊伍。璜涇在繼續引進新型農機設備的同時,逐步建立一支農機專業服務隊伍,充分利用園區農機設備的優勢,發揮農機的最大效率,將全程機械化服務向蔬菜、林果、廢棄物處理方向延伸,并輻射到周邊乃至太倉全市的農業生產中。

  農業產業化發展,光有生產和農機服務隊伍還不夠,營銷隊伍同樣重要。過去,鄉鎮糧食、蔬菜種植產業發展方式非常傳統,大多數蔬菜在本地消耗或由小販收購運往周邊市場。璜涇鎮希望借助現代化、高標準的生產方式提高糧食、蔬菜、林果自身品質,打造品牌,利用現代物流,創新線上線下銷售模式,積極融入農業營銷新業態,深度挖掘周邊大城市的高端市場,以提升蔬菜產業附加值。這需要一支專業的營銷隊伍來經營,這也是目前農村最為缺乏的人才資源。針對這一短板,璜涇鎮將通過引進和培訓等方式,并積極與知名生鮮商超對接溝通,積極融入農業營銷新業態,深度挖掘周邊大城市的高端市場,帶動全鎮乃至全市農業產業實現高效、集約化發展。

  只有農業產業強了,才能富裕農民,繁榮鄉村;也只有鄉村產業興旺了,才能吸引更多外來資源和人才,集聚人氣和財氣。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璜涇一直深入研究和追尋“強產業”的主要內容和實現路徑,探索人、地、資本的深度融合之道;诘谝划a業又不囿于第一產業,強化創新、促進融合,強化一產對二產、三產的支撐力度,提升二產、三產對一產的反哺力度,是璜涇未來深化農業產業強鎮建設的應有之義。通過強化農業產業發展,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拉長農業產業鏈,拓寬農業產業幅,提升農業價值鏈,完善農業利益鏈,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闊步走上新時代鄉村振興的新征程。